城市建设
关注济源手机网
近年来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始终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,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,按照“全域规划、一体发展”的理念,编制完成了《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(2012—2030)》,将中心城区由50平方公里扩大到80平方公里。坚持“人本、生态、绿色、低碳”的建设理念,以中心城区为龙头,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,扎实推进复合型组团、小城镇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,四级城镇体系初步形成,2016年城镇化率达59.6%,城市环境优美、功能完备,形成了大气、秀气、灵气的城市特色,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、国家卫生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、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、国家节水型城市、全国可再生能源示范市、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,被确定为中美低碳生态试点城市、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、国家低碳城市试点。首批成为“河南省宜居城市”。
一、城市发展框架基本形成。按照“优化西北、拓展东南、建设新区、改造老城、加快与组团融合”的发展思路,以行政一区、世纪广场、文化城、篮球城为轴线和中心,以组团式开发模式向四面辐射,先后建成了行政二区、文化城、图文大厦、城市规划展览馆—科技馆、新济源一中、沁园中学、黄河路小学、中医院、济水苑小区、世纪花园、长基国际花园、水岸名家等一批行政、文化、教育、住宅标志性建筑,新建改造了湨河景观带、沁园路、黄河大道、济源大道等一大批城市景观,全面启动和实施济东新区、小浪底北岸新区等重点区域建设,积极推进中心旧城改造提升、新区配套开发、城乡结合部综合整治、产业发展支撑、低碳节能环保和保障性安居等六大工程建设,打破地域界限,实施集中成片开发,迅速拉大城市框架,完善城市功能,提升城市品位,构筑了济源发展的新空间。
二、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。先后新修、改造35条城市道路、27条城市桥梁,打通了愚公路、文昌路、北海路、黄河路等6条城市主干道,城市主次干道总里程达256公里,形成了“二环十一纵十二横”的城市综合街路格局。不断加大公用设施建设力度,相继建设了3座城市自来水厂、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、医疗废物处置中心、中水回用、水质监测站等一批公共设施,新建改造垃圾中转站100座、水冲式公厕111座。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完善,城市日供水能力8万吨,管网覆盖率100%,用水普及率99.94%;城市日供气能力150万立方米,燃气管网长630公里,燃气普及率98.31%,6个镇区和3个产业集聚区实现燃气全覆盖;供热能力360吨/小时,集中供热面积849万平方米,城市供热普及率65%,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/日,中水回用能力8.5万吨/日,污水管网总长260余公里,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7.10%;垃圾无害化处理率、市区医疗废物处置率均达100%,医疗废物处置、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%。
三、城市住房保障更加有力。出台了《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》、《关于加强新建经济适用住房管理的意见》、《廉租住房出售管理暂行办法》、《规范经济适用住房管理的补充规定》、《经济适用房违规问题处理意见》、《济源市公共租赁住房出售管理暂行办法》,《济源市2015年公共租赁住房收购方案》,等地方配套性文件,制订了廉租住房保障准入标准、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标准和经济适用住房购买标准等,积极打通保障房与商品房流通渠道,不断扩大保障范围,将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符合条件家庭纳入保障范围。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5300套,竣工14916套。其中:经适房8250套,廉租房3856套,公共租赁住房5269套,城市棚户区改造6130套、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1446套、林业棚户区改造349套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得到应保尽保。科学调控房地产市场,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,出台了《关于落实豫政办〔2015〕48号等文件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》、《济源市解决国有土地上房屋权属登记历史遗留问题若干意见》,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济源市第一届、第二届大型房交会活动,实现了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,我市调控房地产的经验在全省得到了推广。先后建成了建业·壹号城邦、联盟新城、森林半岛、御景尚都、济水苑等一批精品住宅、高层住宅和普通商品住房,其中开发建设高楼229栋,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42.6平方米,逐步形成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。
四、城市品位全面提升。以建设“花园城市”为目标,坚持“多树兼花少草”的理念,采取见缝插绿、拆墙透绿、立体植绿等方式,以木本花卉为主、草本花卉为辅,以宿根花卉为主、时令花卉为辅,实施“花海、花廊、花瀑、花园”工程,突出市树、市花、景观树木的栽植,注重乔灌木搭配,树木花草搭配,植物与雕塑、石景的搭配,用好花元素,做好花文章,营造“花”景观,构建多样化、多层次的城市花景系统和主题花园。连续11年开展城区冬春造林绿化,以湨、蟒两河为主线实施沿河布绿,建设大型带状绿地,沿街单位拆墙让绿,新建单位不设围墙,增加公共绿地。开展示范居委会绿化建设,完善了街旁绿地及单位、居住区绿化。先后建成了105处广场、公园、游园和街头绿地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.06%,绿地率达36.41%,人均公共绿地达12.02平方米,2007年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。不断丰富城市绿化内涵,面向社会,公开征求意见,评选出了市树为国槐、市花为紫薇。突出娱乐性、参与性、民俗性,在城市重点区域、重要节点、广场游园安装雕塑小品、儿童游乐设施,城市特色更加凸显、内涵更加丰富。依托于水、借助于水,做足、做好“水”的文章,确立了“利用水资源,做好水景观,彰显水文化,做活水经济”的水系规划理念,投资2亿余元,对穿城而过的湨河、蟒河、苇泉河、解放河等四条河系进行综合治理,确立了绿色长廊、休闲长廊、居住长廊、居住长廊的建设理念,沿河布绿、沿河建园,沿河开发住宅,形成景观带和休闲区。
五、城市管理逐步精细规范。在城市管理中推行全覆盖,全方位,无缝隙,零缺陷的精细化管理模式,制定完善了道路、桥梁、路灯、园林、环卫、河道等作业手册,明确作业职责、标准、程序、奖惩等,按照规范逐一建档,完善巡视网络,落实路段承包责任制,实行动态管理、消号管理,做到了管理网络无盲区,管理内容无空白,管理范围无死角。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中心城区综合提升工程、创建工作“百日攻坚”行动、城中村违法建设专项整治、住宅小区私搭乱建整治行动,组织实施了拆旧、刷新、绿化、亮化、广告牌匾整治、路面改造提升等“六大工程”,有效完善了城市设施,规范了城市管理。坚持强化“门前三包”和开展市直单位上路执勤文明劝导活动,进一步明确了市、街道、社区居委会三级管理体系,加大了城中村、小城镇镇容镇貌管理工作,城中村和镇区所有道路实行了全天候清扫保洁。“洁”、“绿”、“亮”已成为城市对外宣传的品牌。连续三年荣获“全省精细化管理优秀城市”称号后,被评为首届“河南省宜居城市”。
六、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,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,大力实施特色镇和美丽乡村建设,强力推进镇区基础设施建设,以镇区道路、排水、绿化、亮化工程建设为主,大力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,全面提高小城镇镇区功能,基本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。先后建成村镇道路550.5公里,镇区道路硬化率达95%以上,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组组通硬化、镇镇通高速道路的目标。相继建成投用了王屋山布袋沟、黄背角等大型山区供水工程和克井自来水厂、坡头自来水厂,集中供水基本实现全覆盖、普及率达到98.9%以上。建成了下冶镇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系统、坡头镇污水处理厂、第二污水处理厂(梨林镇),平原镇基本实现了排水管网全覆盖,基本上解决了污水横流问题。全面实施“气化济源”建设工程,克井、承留、思礼、轵城、梨林、坡头等6镇实现集中供气,坡头镇首次接通管道天然气,率先在全省实现山区镇通天然气。加大改善农村住房条件,编制了《济源市农村危房改造“十三五”规划》,先后完成2929户农村危房改造工作。按中心城区标准管理小城镇,下延城市管理职能,在各镇设立了环卫、城管、园林队伍,建立了“村收集、镇运输、市处理”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,持续开展小城镇绿化和镇区容貌综合整治,我市11个镇全部跨入河南省园林城镇行列,在全省率先实现“全域园林城镇”,小城镇环境质量水平明显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