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正文

济源古琴往事

2024-08-14 10:13来源:济源网-济源日报责任编辑:崔鑫

古琴养生图

五龙口 沁园遗址

琴台遗址

  (接上期)

  九、孙思邈不慕仕途琴乐养生,采药行医纾解民忧。

  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》记载:“孙真人坟,在河南济源市西王屋山……”《济源市志》记载,北宋末,宋徽宗游幸天坛山前华盖峰。当他得知王屋山有孙思邈墓时,触景生情,追封孙思邈为“妙应真人”。

  孙思邈墓,称孙真人坟,在河南省济源市城西北五十公里处,坐落在王屋山主峰天坛山东南麓的林山村庙岭上。它背靠垂簪峰下的王母洞,面对三宫岭,东望秦岭山,西倚天坛峰。发源于王母洞的清虚小有河,至墓东侧曲流南下。孙思邈墓,是济源市级保护文物。

  墓前建有孙思邈祠一座,即孙真人圣庙,建筑的平面布局为四合院落。

 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,陕西耀县孙家塬人,被世人尊为“药王”。他一生坚持在民间采药行医,为人民解除疾苦,晚年在王屋山采药行医,编著有《千金要方》《千金翼方》等。

  孙思邈十分注重养生,在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有“养性”一卷涉及养生,其中包括养性序、道林养性、居处法、按摩法、调气法、服食法、黄帝杂忌、房中补益等八篇医论。《千金翼方》中有“养性”“辟谷”“退居”等三卷涉及养生。

  他有养生十三法流传于世,具体包含:发常梳、目常运、齿常叩、漱玉津、耳常鼓、面常洗、头常摇、腰常摆、腹常揉、摄谷道(即提肛)、膝常扭、常散步、脚常搓等。

  他发明了养生十三法后经常用此法锻炼,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,葬于王屋山。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:最小的101岁,第二种说法是120岁,第三种说法是131岁,第四种说法是141岁,第五种说法是165岁,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。不管如何说,他的长寿都是不争的事实。

  关于古琴的养生作用,他在《千金方·养胎论》中叙述道:“旧说凡受胎三月,逐物变化,察质未定。故妊娠三月,欲得观犀象猛兽珠玉宝物,欲得见贤人君子盛德大师,观礼乐钟鼓俎豆军旅陈设,焚烧名香,口诵诗书古今篇诫,居处简静,割不正不食,席不正不坐,弹琴瑟,调心神,和情性,节嗜欲,庶事清净,生子皆良,长寿忠孝,仁义聪惠,无疾,斯盖文王胎教者也。”

  怀孕是女性生理上的变化,还有心理上的变化,即情志的变化。孕期的女性情绪不稳定,易烦躁、焦虑,据研究证明,可以通过中正平和的胎教音乐来调整孕妇情绪。

  而古琴之音,醇厚古朴,中正平和,清微淡远,恰好有平心静气,安神养心,荡涤心尘之效,能起到安抚孕妇之心神,减轻精神压力、安胎的效果。

  中国的音乐疗法由来已久,《黄帝内经》提出了五音(宫商角徵羽)对五脏(肝心脾肺肾),二者可以经“五行”的共同属性相互作用。五音进入人体后,和细胞组织发生同步共振,可以缓解或改变疾病的变化或发展。

  中国古琴的制作体现了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,古琴有七条弦,其中五条弦分别对应的是木火土金水,而五行又对应宫商角徵羽五音,能够调和人体的阴阳五行,平衡气血,舒缓压力,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因此,古琴音乐具有疗愈作用。

  《素问-阴阳应象大论》提出:“怒伤肝,悲胜怒;喜伤心,恐胜喜;思伤脾,怒胜思;忧伤肺,喜胜忧;恐伤肾,思胜恐。”宫为脾之音,大而和也,叹者也,过思伤脾,可用宫音之亢奋使之愤怒,以治过思。商为肺之音,轻而劲也,哀者也,过忧伤肺,可用商音之欢快使之高兴,以治过忧。角为肝之音,调而直也,叫呼也,过怒伤肝,可用角音悲凉使之哀伤,以治过怒。徵为心之音,和而美也,喜也,过喜而伤心,可用徵音之火热使之惊恐,以治过喜。羽为肾之音,深而沉也,吟者也,过恐伤肾,可用羽音之思索冥想,以治过恐。”

  因此,疗愈肝部,可以听一些角音的古琴曲,如《列子御风》《庄周梦蝶》等;疗愈心脏,可以听一些徵音的琴曲,如《山居吟》《渔歌》等;疗愈脾脏,可以听一些宫音的琴曲,如《梅花三弄》《流水》;疗愈肺部,可以听一些商音的琴曲,如《长清》《白雪》等;疗愈肾部,可以听一些羽音的琴曲,如《乌夜啼》《雉朝飞》等。

  琴音也可以用来调节人的体质。根据北京医科大学王启教授的观点,人分为九种体质,分别是平和、阳虚、阴虚、痰湿、湿热、气郁、气虚、血瘀、特禀。

  气虚体质的适合多收听宫音、商音、徵音。古琴曲有《流水》《阳春》等。气郁体质的多听角音、徵音。古琴曲有《高山》《渔歌》。阳虚体质的多听角音、徵音。古琴曲有《流水》《酒狂》。阴虚体质的多听羽音、商音,如《潇湘水云》《白雪》等。湿热体质的多听宫音、羽音,如《忆故人》《山居秋暝》。痰湿体质的多听角音,如《高山》《阳春》。血瘀体质的多听角音、徵音,如《高山》《阳春》。特禀体质的多听宫音、商音,如《关山月》《寒山增绿》。此外,学习古琴也更有益于身心。

  十、《沁园春》咏春颂梅,古琴台鼓瑟鼓琴。

  琴台,又名沁台,属龙山文化遗存,位于五龙口镇河头村东南沁河边,是一处高岗地带。据清乾隆二十六年(公元1761年)《济源县志·古迹》载:琴台为唐宣宗时建的花园,宰相裴休故园,俗称台坡。遗址总面积约2.8万平方米,文化层厚约3米,地面文化遗存物较丰富,采集到的文化遗物有陶环、豆、鬲、鼎、罐等,纹饰有绳纹、方格纹、篮纹、网纹、附加堆纹等。

  琴台,因沁水公主园而建,实为迎接宾客弦歌鼓琴、焚香茶歇娱乐的场所。

  沁水公主园是指沁水公主刘致的园林。刘致是东汉明帝刘庄的第五女,深受宠爱。据《后汉书·皇后纪序》:“皇女皆封县公主,仪服同列侯。”“皇女致,三年,封沁水公主。”东汉的“沁水县”在今河南省济源市境内。

  沁水公主刘致在沁水县有自己的豪华皇家陪嫁庄园,“沁水公主园田”,位于沁河北岸,据说有五十五眼“红泉”和千亩竹林,景色优美,又有宫室台榭,富丽堂皇。但在汉章帝继位之后,窦皇后的哥哥窦宪居然强取豪夺,霸占了沁水公主园田。

  《后汉书·窦宪传》及《资治通鉴·汉纪·章帝》载曰:“(窦)宪恃宫掖声势,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,主逼畏,不敢计。后肃宗(章帝)驾出,过园,指以向宪,宪阴喝不得对。后发觉,帝大怒,召宪切责……‘今贵主尚见枉夺,何况小人哉!’……使以田还主。虽不绳其罪,然亦不授以重任。”沁水公主刘致的“沁园”又失而复得。

  经过这场风波之后,沁水公主园就更为世人所瞩目。《隋书》载:隋开皇十五年(公元595年)春,隋文帝祠泰山,途经洛阳,太子杨广遥望五龙口,深恨不得相过。隋大业三年(公元607年)秋,隋炀帝因悦沁园水田园,宴享极乐,三日方归。

  唐天授元年(公元690年),武则天自立为帝,迁都洛阳。沁园,自然成了京城的后花园,古“沁园”的美,加上王屋山道教兴盛,更成为达官贵族、文人墨客的“打卡地”。唐代公主如唐长宁公主、安乐公主、太平公主、玉真公主、惠康公主等均到访过沁园,更别说其他达官贵族和文人墨客,自然蜂拥而至。

  古代达官贵人、文人墨客到访,免不了入松竹之间,倚青林之下,花瓣沾衣,或焚香,或抚琴,或弦歌,或品茶,或吟咏诗文进行“雅集”。为此,唐代五龙口籍宰相裴休,还专门以沁园为对景,在沁河南岸建立琴台供大家娱乐,琴台由此而兴。

  在《全唐诗》中,以沁园景物为背景的诗歌有百余首。唐代诗人上官婉儿、李邕、杜甫、白居易、刘禹锡、欧阳询、韩愈、李商隐、温庭筠、元稹、卢仝、崔湜等,都曾经到过沁园,写有以沁园为背景的诗作。

  如崔湜的《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》诗:沁园东郭外,鸾驾一游盘。水榭宜时陟,山楼向晚看。席临天女贵,杯接近臣欢。圣藻悬宸象,微臣窃仰观。

  北宋梅尧臣、黄庭坚,欧阳修、王安石、陈与义等著名诗文大家,也都曾经前往沁园观景雅游而到过沁园,或写有以沁园为背景的诗作。

  在宋金时代,沁园和琴台依旧是文人雅士、达官贵族游玩的场所。

  直至元明清时期的耶律楚材、王铎、李梦阳、杨思圣、曹尔堪、鄂容安、赵执信、陈壮履等,也都曾经到过沁园,写有以沁园为背景的诗作。

  元朝争夺中原,沁园和琴台均遭遇战火而败落。“昔年曾赏沁园春,今日重来迹已陈。水外无心修竹古,雪中含恨瘦梅新。垣颓月榭经兵火,草没诗碑覆劫尘。羞对覃怀昔时月,多情依旧照行人。”耶律楚材的这首诗,道出了沁园和琴台的最终结局。

  沁园的历史激发了文人墨客的创作热情,张先的《沁园春·寄都城赵阅道》是传世最早用《沁园春》词牌的作品。到了宋代,“沁园春”词牌慢慢形成,苏轼的《沁园春·孤馆灯青》成为典范:

  孤馆灯青,野店鸡号,旅枕梦残。渐月华收练,晨霜耿耿;云山摛锦,朝露漙漙。世路无穷,劳生有限,似此区区长鲜欢。微吟罢,凭征鞍无语,往事千端。当时共客长安,似二陆初来俱少年。有笔头千字,胸中万卷;致君尧舜,此事何难?用舍由时,行藏在我,袖手何妨闲处看。身长健,但优游卒岁,且斗尊前。

  而使《沁园春》名扬天下的,当属毛泽东的《沁园春·雪》:

  北国风光,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。望长城内外,惟余莽莽;大河上下,顿失滔滔。山舞银蛇,原驰蜡象,欲与天公试比高。须晴日,看红装素裹,分外妖娆。江山如此多娇,引无数英雄竞折腰。惜秦皇汉武,略输文采;唐宗宋祖,稍逊风骚。一代天骄,成吉思汗,只识弯弓射大雕。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(见鱼)

  (完)

  (见鱼,本名李延平,河南省作协会员,济源市作协副主席,有作品在《星星诗刊》《草堂》《奔流》等发表,现供职于示范区税务局。)



回顶部